-

8名工人赴柬遭骗仅4人回国,出国务工陷阱如何防?
2025-10-29 20:15不少被骗者都有一定境外务工经验,却因熟人介绍、老乡推荐而放松警惕。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这种信任心理,以“高薪”“包吃住”“代办签证”为诱饵,引人入局。
-

提到银发,别只想起“经济”
2025-10-29 20:14当我们谈论银发经济时,我们谈论的不仅是GDP的增长,更是每一个具体而真实的晚年生活。当我们陪伴父母长辈慢慢走时,我们走的不仅是一条回家的路,更是一条通往更温暖、更共情、更文明社会的路。
-

白天考古晚上盗墓,“业内精英”监守自盗更应严惩
2025-10-29 20:09考古工作者的双手,本应是触摸文明、解读历史的手,而不该成为拆解文化遗产的工具。若不能将专业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,并将职业伦理重塑为内心的信仰,那么今天发生在考古界的悲剧,未来也可能在其他领域重演。
-

别再被虚假的AI培训课“割韭菜”了
2025-10-29 20:09我们鼓励积极拥抱新技术,但也应警惕培训市场“速成”“高收益”的噱头。真正的自我提升,源于系统学习与持续实践,而非为焦虑情绪买单。
-

“偷”甘蔗,要的就是这份“偷感”
2025-10-29 20:09自助偷甘蔗的走红,不在于“偷”的噱头,而在于其背后清晰的盈利逻辑:用价值升级提升营收空间,用简化运营降低成本损耗,用精准创意激活市场需求。
-

儿童智能产品乱象频出,孩子的守护容不得“亡羊补牢”
2025-10-29 20:09比起“亡羊补牢”的“致歉”“反省”,社会更需要的是每一款儿童智能产品都能做到“广告无低俗、内容无风险、审核无疏漏”。
-

“色弱退学”风波,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
2025-10-29 20:08制度的本质应是成就人,而非淘汰人。在科技足以弥补多数生理差异的今天,我们更需要一场关于体检标准与录取政策的全面审视——让教育回归启迪心智、培养人才的本源,让每个年轻人的努力都不因死板的规则而付诸东流。
-

要求实习生有“实习经验”,用人单位不可陷入逻辑怪圈
2025-10-29 20:08我们是否缺乏一个有效的衔接机制,比如更灵活的课程安排、学业规划,更深入的校企合作,来共同托举年轻人的成长?
-

明星直播带货翻车,明星光环不是招商诈骗的工具
2025-10-29 17:49直播带货行业的健康发展,不能依赖流量神话与信息欺诈,而需回归“以质取胜”的商业本质。当行业褪去浮躁,真正以产品为核、以诚信为本时,才能实现多方共赢。
-

3名男子放烈性犬猎杀小猫,未成年人虐猫比虐猫本身更揪心
2025-10-29 17:49唯有以法律筑牢底线、以教育培育良知,才能让“尊重生命”成为每个青少年的本能,让此类刺痛人心的事件不再重演。
-

别让宠物的“救命血”成为流浪动物的“索命符”
2025-10-29 17:49救助和守护这些无助的流浪动物,本质上是在守护我们共同的人性底线与社会文明的温度。它们的挣扎与死亡,不仅是对法律框架的拷问,更在呼唤一座城市、一个国家,为每一个微小的生命留出情感与物理上的合法席位。
-

出门5分钟称“吃坏肚子”,“避雷”贴为何变了味?
2025-10-29 17:32“避雷”贴文要回归理性,不能将滥用个人权利、凌驾于食品安全之上的行为作为“避雷”的理由。店家是否经得起市场的检验,取决于真材实料与品质好坏,而不是仅凭一句“避雷”就能下定论。
-

宝宝巴士一句“难免”,难免惹人不满
2025-10-29 17:21“仅能用于学习”的一儿童学习机被曝因孩子误触弹窗广告自动下载了多款色情软件
-

“无作业日”不是“放养日”,成长更需张弛有度
2025-10-29 17:20“无作业日”是对我们教育观念的一次温和提醒。它告诉我们,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、热爱生活、能适应未来的完整的人,而不是一台应试机器。
-

暴力被冠以“友谊”,校方失察岂能如此“和稀泥”
2025-10-29 17:20以“友谊”为暴力开脱,其背后不仅是责任的懈怠,更是对未成年人保护底线的失守。治理校园霸凌,需要的不是对“和谐”表象的维护,而是对真相的勇气、对责任的担当,以及一套真正以学生权益为核心的制度体系。
-

“黄金蟹”之争:我们为什么对盗版越来越敏感?
2025-10-29 16:44这份看似过度的“敏感”,恰恰是对创意的认可和尊重。我们守护的不只是作品,是那些敢于打破常规,敢于创新的生命力。这份“敏感”值得吗?值得。除了保护当下,我们守护的更是未来,一个因创意生命力而蓬勃发展的未来。
-

执着于“空嫂”标签,是在吹毛求疵
2025-10-29 16:40与其让一个旧标签引发无谓的争论,不如将其视为一次宝贵的契机,推动更多企业去品味“阅历”这杯美酒,去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多元、包容的职场生态。
-

宝宝巴士推送低俗广告,儿童网络净土岂容“失守”?
2025-10-29 16:35专为儿童打造的启蒙应用,竟成为低俗广告的传播渠道,如此反差令人愕然。当稚嫩童声与成人内容在同一个平台交错,不仅突破了商业伦理底线,更触碰了儿童网络保护的警戒线。道歉和整改不能止步于危机公关。平台需要真正将儿童保护的理念融入产品设计的每个环节。
-

“空嫂”招聘应看到“歧视争议”之外的深层意义
2025-10-29 15:47归根结底,一个健康的劳动力市场,应该既尊重企业的用人自主权,又能通过市场竞争推动用工观念不断革新。当企业能够自由地根据各自战略选择最适合的人才时,不同特质的劳动者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。
-

儿童APP岂容低俗广告“钻空子”
2025-10-29 15:47期待所有儿童应用开发者都能以此为鉴,真正把儿童权益放在首位,用更严格的标准进行自我要求,筑起一道坚固的“防护墙”。毕竟,守护孩子们的纯真笑脸,比什么都重要。